在美国中西部腹地,大豆种植户正面临严峻的经济挑战。作为美国大豆全球最大买家的中国,已在2025年全年有效冻结了从美国的进口。此次贸易冻结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和中美之间悬而未决的关税争端的直接后果,导致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和印第安纳州等州的农民难以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出售农作物。据福克斯商业新闻2025年10月15日报道,中国暂停采购的同时,化肥、燃料和劳动力等投入成本的上涨也导致许多生产商在当前收获季节的收成已跌至盈亏平衡点以下。
贸易冻结始于2025年初,当时正值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政府(于2025年1月就职)领导下的中美外交关系恶化之际。尽管谈判仍在进行中,特朗普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预计将于2025年10月下旬举行会晤,但双方尚未达成任何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巴西大豆出口激增,巴西出口商协会Anec预测,截至10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022亿吨,有效填补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白。
农民报告称,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下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2025年11月合约价格跌至每蒲式耳约10.24美元,隔夜下跌近5美分。价格下跌,加上化肥和机械成本上涨,侵蚀了利润率。许多生产商现在被迫储存未售出的大豆,这增加了成本并限制了流动性。由于政府关门,美国政府原本计划推出的弥补这些损失的援助计划被推迟,加剧了农业界的财务压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地缘政治贸易政策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动态的交织。中国的贸易冻结是中美关税战中一项战略举措,旨在利用农产品进口作为谈判筹码。这打破了传统的供应链和需求平衡,迫使美国农民与受益于较低生产成本和有利天气条件的巴西生产商竞争。
疫情对中西部农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经济角度来看,失去中国市场导致收入来源大幅萎缩。据业内估计,一些农民的损失比霜冻前的盈利水平高出20%以上。这种财务压力威胁着农场的偿付能力,尤其是对于资本储备有限的小型企业而言。此外,国内大豆供应过剩进一步压低了价格,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循环。
从运营角度来看,受全球通胀压力和供应链中断影响,投入成本不断上升,使问题更加复杂。根据最近的农产品报告,化肥价格同比上涨约15%,燃料成本上涨近10%。这些成本上涨降低了每英亩土地的净收益,迫使农民重新考虑未来种植决策和投入品的使用。
展望未来,美国大豆种植户的前景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即将举行的习特会或许会带来外交突破,从而可能放松贸易限制并恢复中国需求。然而,鉴于关税冲突和地缘政治竞争的根深蒂固,能否迅速解决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在此期间,农民可能会越来越多地转向其他市场,例如欧盟和东南亚,尽管这些市场目前的产量不足以完全弥补中国需求的损失。
此外,鉴于巴西大豆创纪录的产量和成本效率,其竞争优势有望持续。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这种结构性转变,可能迫使美国生产商进行战略调整,包括作物多样化、投资于节约成本的技术以及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政策应对措施对于缓解危机至关重要。美国政府推迟实施的援助计划一旦实施,可以通过直接支付或补贴作物保险提供暂时的缓解。然而,长期可持续性需要全面的贸易谈判和对农业实践创新的支持。
总而言之,中国持续实施的贸易冻结给美国中西部大豆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挑战,其特征是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这种情况凸显了农业部门易受地缘政治动荡影响的脆弱性,也凸显了在日益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中,制定适应性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框架以保障美国农民生计的必要性。
据福克斯商业报道,形势依然不稳定,随着2025年10月收成结束,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外交发展和大宗商品价格趋势。